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黎平:就业“立交桥”连通脱贫“幸福路”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黎平县人力资源公司组织群众到茶园实现就业。

一座“桥”、一个故事。

“桥”的这一边,是黎平县绞便茶场,每年的这个季节,茶场负责人欧帮根都在为找人修整、管护茶园而烦忧。

“桥”的那一边,是从中潮镇漂洞村搬迁到黎平县干凉亭移民安置区的韦更智,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在搬迁后为年纪大找工作困难而发愁。

“用工难”、“就业难”,俩“难”之间有时缺乏的就是一座连通的“桥梁”。

在黎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黎平和兴人力资源公司架起了这座“桥”。

无形的“桥”连通,绞便茶场负责人欧帮根乐了,他的茶园里被推荐来的工人已近60人,人手充足了。

60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韦更智也笑了,他被推荐到绞便茶场做事,现在每天有百元收入。

黎平县春风行动组织人员到杭州务工。

两相欢喜的场面背后,是黎平县把就业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的生动写照。
“通过统筹‘部门+乡镇+村(社区)+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的资源和优势,形成了具有黎平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黎平县委书记周文锋表示,黎平县把贫困群众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组织起来,组成多个劳务队组团到县内外企业和县内的林下经济及坝区产业园(基地)实现就业增收,从根子上解决群众进城务工难,企业用工荒问题。
巧架就业“立交桥”,连通脱贫“幸福路”。

通过创新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黎平县打通了长期、季节、临时、就地就近就业4个通道,实现了县内就业和县外就业的有机融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9972人实现就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8660户18331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全县在外务工人员13.42万人,劳务输出经济收入近35.25亿元。


黎平贫困妇女在黎平县侗品源产业基地参加传统手工纺织技能培训。

心中有“数”精准发力
一度,生活把黎平县茅贡镇蚕洞村村民吴定成压得喘不过气来。
“四个孩子上学,负担很重,孩子还需要照顾,也不能出远门。”尽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吴定成一家搬迁到黎平县干凉亭安置点生活,他的脸上依然布满愁容,在县内打零工的不稳定收入,难以支撑一家的生活。
吴定成的“难”很快得以破解。他会驾驶技术这一技能被“掌握”后,有针对性的被推荐到黎平一家事业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从事驾驶员工作,每月固定收入3000元。

精准解“难”并非偶然,也非个例,而是黎平县强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精准掌握全县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就失业状况、培训需求、就业意愿等相关信息的成效显现。


黎平汪家庄村村支书张芳伟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黔东南州全铭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在公司,100多名村民获得电力施工、建筑装修等就业机会。

记者了解到,黎平县把弄清搞准全县劳动力就业状况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网格员、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接地”优势,逐村逐户逐人扎实做好劳动力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全入库。
同时,该县在全县和移民安置点分别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台账》《劳动力未就业台账》《无劳动力家庭台账》和《培训台账》,通过台账分析、检索及比对第一时间动态掌握全县劳动力就业及培训状况变化情况,为研判全县就业形势提供迅捷的数据支持。并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进行智能化的重点梳理、分类和归纳,推动形成有针对性的就业推荐和组织培训方案,达到“因人荐岗,以岗定培、群众满意、成效突出”的目标。
手中有“据”、心中有“数”,就业扶贫才能精准发力。
黎平县九潮镇民罗村贫困群众石开能便是受益者之一,年轻的他虽不难找活路,但由于没有技术干的都是工资不高的累活、脏活。他的基本信息情况被采集后,得以被安排参加了电子技术生产订单型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到村上的九潮同腊来宝灯饰厂上班了,月工资已有2000元左右。

黎平汪家庄村支部书记张芳伟(左四)和参加劳务派遣公司的村民在一起。

立式架“桥”多点开花
如果把摸清工作底数比作架“桥”前的准备,这一步完成后,第二步架“桥”就开始了,“桥”架在哪些地方?怎么“架”?都有讲究。
立式搭建,多点开花,黎平县立足县情实际,“搭”出了风格与特色。
探访黎平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窥一斑,今年,黎平1.8万人进入各安置点启航新生活,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就业扶贫工作需重点突破的一块,这里的就业“桥”梁采用的便是立式搭建法。
第一层,该县投入人力、财力在六塘冲、干凉亭等11个移民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常态化办公,建立健全移民安置点搬迁人员基本信息台账,根据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培训意愿,为其提供岗位推荐、培训报名、政策宣传等多位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
第二层,引入黎平和兴人力资源公司、嘉丰人力资源公司等劳务公司入驻移民安置点,广泛采集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点对点为群众提供岗位推荐服务的方式,实时为群众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家门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输出服务。
第三层,加大对劳务经纪人的培育力度,支持劳务经纪人、移民“老村干”组成了41支劳务队伍,通过承揽电力、建筑等方面工程项目和组团深入县内坝区产业、林下经济基地和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今年以来,我们公司已帮助520余名农村群众找到了工作岗位,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98人。”黎平和兴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和昌说,公司与县内各大中小微企业、各个体工商户和茶叶等产业协会加强劳务协作拓展与劳务合作,有组织派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稳定或灵活就业。

黎平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实现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就业“桥梁”有特色,黎平各村各寨家门口的就业“桥梁”同样引人注目。
黎平县依托茶叶、中药材、侗绣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和“一坝一业”的格局,加大“扶贫车间”创建力度,搭建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村、居家就业、就地脱贫”。

黎平县为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优秀扶贫车间发放就业补贴。

今年以来,黎平全县创建并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7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631人,带动贫困家庭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该县在干凉亭、千秋榜、六塘冲、龙形、九潮民罗、永乐社区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并完成认定18家就业扶贫车间,其中正常运行16个就业扶贫车间,正在试运行2个,可带动1718人就业。
融合资源组团发展
今年10月,黎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合作社示范点在水口镇正式揭牌营业,揭牌仪式上,劳务公司分别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7家企业、水口镇5个村的村两委签订了劳务协议,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就业平台。

黎平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黎平和利电子有限公司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劳务合作社,不仅能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牵线搭桥,还能通过这一载体承揽政府性工程和项目,把贫困群众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统筹安排到劳务合作社就业,通过自身劳动得到收入,实现增收脱贫,真正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群众。”黎平县县长王春雷表示。
记者获悉,成立劳务合作社是黎平县巧架就业“桥”的又一重要举措。
该县融合资源,在县级建立劳务合作总社,在乡镇(街道)和村级分别建立劳务合作联社和分社,实现组团发展。县、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全面争取和统筹就业岗位、培训机会、公益性岗位安置、失业登记和《就业创业登记证》办理、就业见习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各类就业资源,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帮助贫困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各类人员了解黎平现行各项创业就业政策,定期组织就业援助行动,通过“因人选岗”“送岗上门”“送培到手”等系列就业服务,全方位、多广度让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让已就业人员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脱贫。

黎平县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刺绣培训。

“劳务合作社+人资公司+劳务经纪人+农户”发展体系逐渐在黎平构建形成,打通了长期、季节、临时、就地就近就业4个通道。截至目前,黎平共培育发展了以上发展体系的典型44个,提供了就业岗位3530个,带动1189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08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68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记者手记: 用心架“桥”脱贫有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围绕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黎平县按照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的基本原则,把充分发挥就业作用,作为促进整县“减贫摘帽”的关键举措和致胜一招,立足县情实际,夯实就业基础、优化就业体系、融合就业资源、用足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全县241452人实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9972人实现就业。
亮眼的成绩,来自就业扶贫工作的用心和创新。
用心,才有劳动力基础信息的“了如指掌”,才有精准解“难”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才能构建具有黎平特色的就业扶贫体系,才能打通长期、季节、临时、就地就近就业4个通道。
一座座无形的就业“桥”飞架,连通了一条条脱贫致富路。当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收入来源,就有了清晰可见的希望,也就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