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这里干活,每天有100元的务工收入。年初以来,我们种天麻、种蔬菜、种竹荪,还挺忙!”来自雷山县观音阁社区的搬迁户余你耶在县就业局的组织下到县五七干校果园基地务工,显得满脸欢喜。因为政府帮助解决了就业问题,当初刚搬迁来时候的担忧消除了,逐渐地融入了新的生活。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找工作很困难,这次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太及时了,我觉得这些工作都比较好,这样的招聘会对我们很有帮助。政府不仅给我们配备了被子和日常生活用品,还安排车直接送到工厂去上班。”2020年6月24日,在雷山县东西部劳务协作暨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上,来自大塘镇年显村求职者张璐说道。据了解,为应对疫情冲击,雷山县在帮助外出困难农民工顺利返岗的同时,新增组织6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务工就业。驻杭州劳务联络工作站及时为5名因企业裁员后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找到了新工作。
“我们每个月上路开展巡查不少于15天,对公路的少量坍塌方,边沟、涵洞中的杂物,路面及周围杂草、杂物等进行人工清理清除,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无法人工清除的大面积塌方等,及时做好警示标识并上报镇政府和县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从江县加鸠镇加水村的韦老往说,“护路员的工作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让我有了稳定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在脱贫攻坚战正吃劲的从江、榕江两个极贫县,黔东南州探索开发护路、管水、河道保洁等公益性岗位4292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就业。除从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中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外,由交通、水务等部门解决每月每人的劳动报酬600元,使每一个人年收入达到1.2万元。一个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可以解决三口之家收入达标脱贫。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在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破解了农村保洁保绿、森林防火、公路养护等难题,补齐了农村饮水工程长期无人管理、灌区产业用水难、河道长期无人管护等短板。构建起了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人居环境,守护了绿水青山,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和生活、生产用水保障,有效开发利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
以上这些只是黔东南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片段,类似的情况还在不断地上映。
蓝天白云常作客,青山绿水入画来。原始森林、高山溪流、千年梯田、传统村落、苗侗文化、明清建筑、唐宋遗风,不胜枚举,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美得张扬。黔东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奇山秀水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的底色,处处彰显着自然美、人文美。优质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储备了可观的就业岗位有待开发。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部分外出务工群众出现失业返乡回流的大背景下,黔东南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劳务就业扶贫有关决策部署,审时度势,认真分析研判,坚持巩固提升“465”劳务就业工作机制,坚持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坚持五级劳务就业组织员+N工作制度,落实行李配备补贴、劳务队长补贴、能人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就业扶贫援助补贴、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六项补贴”,坚持精准采集、精准动员、精准培训、精准上岗、精准服务“五个精准”,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坚持党政主抓、高位推动、系统推进,坚持干群携手、整合力量,坚持外扩稳岗、内挖潜力,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主导。将有组织劳务输出、劳务就业、劳务创业提升为多措并举的劳务产业,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岗位稳定和扩大就业,助推脱贫攻坚。
5月7日,黔东南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对抓好全州就业扶贫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强调全州上下要全力以赴抓劳务就业,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出路、稳收入、促脱贫。
6月1日,全州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强调要内外并重、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水平。
6月份以来,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出台《黔东南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黔东南州关于建立劳务就业组织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和《黔东南州劳务就业扶贫岗位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全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高质量推进劳务就业扶贫工作。
为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精准促进上岗就业,实现稳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收入、稳定实现脱贫“三稳”目标,助力全面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黔东南立足州情,认真分析本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实际,大力实施“八个一批”开发岗位解决就业。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开发岗位解决一批。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种类、人力资源等因素,全面推行产业革命“八要素”,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转变,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深入推进12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抓特色、上规模,因地制宜推进茶叶、蓝莓、百香果等种植面积适度扩大,推进油茶、中药材上百万亩规模。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一大批种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加快实施各类种养殖项目。充分利用农产品在分拣、屠宰、分割、包装、保鲜、贮存、冷链、运输、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上的就业容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创新林业产业开发岗位解决一批。黔东南是贵州省重点林区,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中就有8个在黔东南,林地面积3269万亩,农民人均林地10亩,发展林下经济优势十分明显、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可观。黔东南充分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贷款资金,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竹子、油茶、核桃等特色林业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林下经济产业岗位。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消费扶贫解决一批。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涵养优质优势产业,实施消费扶贫行动,鼓励引导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定点采购扶贫产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强与13个中直帮扶单位、杭州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万达集团等帮扶力量沟通对接,全面用好帮扶资源引导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增收。指导各县(市)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促进消费,通过消费端的拉动,扩大生产端规模,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储存等环节增加就业岗位。
工业企业吸纳解决一批。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实施力度,动员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发展产业园区,开发企业用工就业岗位。国资部门牵头指导县以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拿出更多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一批。建立项目工程建设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工程,优先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就业岗位。把国家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建设项目中200万元以下,适合贫困劳动力的项目分包给劳务公司,组织贫困劳动力参与劳务就业。加快实施一批市政项目,释放政策支持作用,鼓励州内建设项目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在重大项目招投标时将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作为加分因素,对招用贫困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一批。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安置点周边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楼宇空间、空置场地大力兴办扶贫车间。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争取对口帮扶城市帮助建立更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开发岗位。
有组织劳务输出稳定务工就业解决一批。审时度势,及时将劳务就业从引导式自发就业向有组织的劳务就业转变。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继续采取免费包车、专列、对接企业接返等多种形式,加大有组织外出务工“点对点”对接,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协作共享机制,加强两地企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的劳务协作,州内各县(市)之间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加大与对口帮扶城市及劳务输入集中地之间劳务合作,广泛收集匹配度高、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在原有基础上再输出更多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整合国家和省州县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一批。为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结合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实际和乡村管理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平安黔东南建设、健康黔东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探索开发护路、管水、河道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托底解决就业。
2020年5月7日全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黔东南州在精准采集劳动力信息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48152个,借助贵州省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通过线上匹配及线下推荐相结合,精准匹配对接解决就业4058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4460人。在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开发利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