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贵州人社十三五巡礼 | 黔东南州人社局:稳就业创造幸福生活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输血式”扶贫,更需要“造血式”扶贫,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就业扶贫就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以就业扶贫为统揽,以“三扶三转”模式为主线,强化组织领导,精准工作措施,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劳务输出“三场硬仗”。

通过5年的努力,黔东南州各项目标任务序时推进,帮助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增收,稳定确保“一达标”的实现,有力有效助推全州脱贫攻坚。

目前,全州累计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59.98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已搬迁有劳动力家庭6.86万户劳动力16.57万人,累计促进就业创业6.86万户14.65万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累计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3.26人次,促进就业创业21.85万人,就业率达69.25%。

多重并举促进搬迁群众就业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贯洞镇美娥社区卷纸厂里,石应龙夫妻两人正忙着手头的工作,脸上却挂满了笑容。“工厂就在家门口,我们两人在这里工作快半年了,一月一共能挣上6000多元。”石应龙高兴地说。

石应龙夫妻两人是从从江县庆云镇转珠村搬迁到县城的搬迁户,过去一直靠种地维持生计,每年收成还不够养活一家人,农闲时节还得到周边打工补贴家用。如今,石应龙夫妻两人不仅搬了新家,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了。

今年60岁的吴兰花也是搬迁群众,2015年从榕江县八开镇分懂村搬迁至榕江县古州镇凤凰社区后,一直在园区里的蔬菜基地务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逐渐不适应长时间干农活。

了解到吴兰花的实际情况后,社区网格员积极与周边企业对接,帮助吴兰花在贵州薯宝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找到新工作。“这边的工作比较简单,而且需要太多劳动力,一天还能赚到100元,让我们搬迁群众心安。”吴兰花感慨道。

“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聚焦搬迁群众就业,紧紧围绕“五个渠道”,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先后在安置规模达200人及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9个,摸清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信息台账16.33万条,累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5.2万人次,提供就业创业服务22.6万人次。

为进一步打好就业扶贫攻坚战,黔东南州充分利用“八个一批”岗位开发、坝区经济、园区产业、基地项目等用工需求,通过易搬安置点技能较低、市场就业有难度、不愿外出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劳务收割队、建筑队等务工组织,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同时,黔东南州还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就业扶贫车间缺工人数、招聘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并组织小分队到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积极动员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到就业扶贫车间务工。

不仅如此,黔东南州还利用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的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安置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已搬迁就业困难人员。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通过各种劳务队等组织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县内就业6.7万人,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11万人,在安置点共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37个,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2637人。

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贯洞镇美娥社区祖英刺绣工厂,负责人韦祖英正在指导搬迁群众使用刺绣机械。

 李卓檬 摄

多种培训模式有效解决就业难题

“这些都是卡通图样,虽然简单,但是大家在绣的时候还是要细心,不论在穿针引线,还是起针、收针都不可马虎。”近日,刚走进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北门湾社区,便看到一群身穿苗族服饰的绣娘们在进行培训。

苗家女孩从小会拿针就会绣花。素有“天下第一苗县”之称的台江县,境内技艺精湛的绣娘数不胜数。“绣了一辈子,没想到这门手艺还能赚钱。”82岁的搬迁户张志美乐呵呵地说。

年迈的张志美有着精湛的刺绣手艺,通过专业的培训后,每月差不多有1000多元收入。“多亏了有这些技能培训,让我这把年纪的老人也能通过一技之长赚钱。”张志美说。

在台江县,为了让绣娘们发挥所长,同时实现技艺传承与赚钱养家,全县各村建立10余个扶贫工坊,扶贫工坊负责人分别由各村妇联主席、执委和骨干手工艺人担任,帮助工坊建立贫困绣娘扶贫卡,根据绣娘绣种特长,因人施策,带动贫困绣娘脱贫致富。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台江县,在黔东南州各县(市),都纷纷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劳动力负担重、就业外出难的实际,发挥妇联、旅游、文广、民宗等部门职能作用,组织开展苗绣、蜡染、银饰、竹编、手工针织等居家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实现就地就业。

同时,还围绕全州200亩以上坝区农村产业发展和林下经济发展,结合茶叶、油茶、竹林“3个100万”工程及具有黔东南特色的食用菌、百香果、蔬菜、生态禽等重点扶贫产业,通过“新时代讲习所”“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等“定向型”培训,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

此外,还重点围绕黔东南州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开展“订单型”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产转移就业,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除了结合农房改造、乡村整治、建筑路桥施工等用工需求,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上岗就业,还通过发挥州内技工职业院校作用、引进州外优质培训资源、借助对口帮扶城市培训资源等方式,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扶智型”培训。

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开展定向培训12.49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8.41万人,开展订单培训9.6万人,实现就业7.14万人,组织到贵州铁路技师学院等4所技师学院“技能扶贫班”培训2956人。

从江县组织化劳务就业集中出发仪式上给外出务工者提供法律服务。王绍兴 摄

建立两大平台激活劳务输出市场活力

“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黔东南州就业惠民工程既坚持多渠道增加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又搭建劳务联络平台和劳务公司“两个平台”,推行供需对接、宣传发动、劳务输出、稳岗服务“四个精准”措施,促进劳务输出变无序为有序、变无保障为有保障、变不可持续为可持续“三个转变”。

特别是近两年来,黔东南州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主动对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按照“精简高效、服务统一、内引外联”原则,采取精准对接、精准发动、精准输出、精准服务“四个精准”措施,全州已建立州内69.1万人贫困劳动力台账,以及5.83万黔东南州在杭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台账,通过“面对面”“点对点”动员,广泛宣传就业政策、招聘岗位信息。

三穗县款场乡兴隆村村民丁学文就是在杭务工的群众之一。几个月前,在三穗县与杭州江干区联合举办的2020年夏季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与杭州日立电梯公司达成就业意向。令他想不到的是,找到工作后,三穗县驻杭劳务站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他,并护送丁学文来到杭州日立电梯公司就业。

“现在,我通过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不仅期满考评合格,还成功转正,每月工资高达6000多元。”丁学文告诉记者,若是平时遇到啥难题,都可以直接找到驻杭劳务站工作人员,这让我们在异乡工作感到既安心,又很踏实。

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联合对口帮扶城市组织开展就业扶贫定向招聘、专场招聘等活动207场,提供招聘岗位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55万人,联合开展技能培训25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0849人。目前全州累计转移劳动力到杭州就业6.2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5万人。

针对大量贫困群众在杭就业,黔东南州及16个县(市)分别在杭州市及各对口帮扶区县建立“1+16”劳务联络工作站,在广东广州、福建福州、浙江义乌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建立劳务联络工作站。

目前,全州在外建立劳务联络站32个,对所有劳务联络站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职责、统一任务、统一考核“六统一”规范管理,通过内引外联,为黔东南州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推荐、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公共就业服务。

此外,黔东南州还采取自建公益劳务公司和借力外包劳务公司相结合的方式,州县两级成立89家劳务公司,开增劳务输出业务,扩大劳务协作市场化模式,激活劳务输出市场活力。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工业园区木材企业就业。杨成利 摄

顶层设计绘好就业扶贫作战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为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纲领性文件,配套下发当年度就业扶贫“1+3”指导文件和《黔东南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实施细则》多项文件,从政策架构上明确长远发展思路、近期任务目标、具体工作抓手、落地操作细则,切实夯实政策顶层设计。

特别是今年5月7日省州劳务就业扶贫会议召开后,将劳务就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更为重要的举措,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黔东南州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黔东南州关于建立劳务就业组织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黔东南州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以“465”劳务就业举措和“八个一批”岗位开发为抓手,用活考核指挥棒。

同时,调整充实四级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专班,组建五级劳务就业组织员队伍,并建立岗位对接机制、每周调度通报机制、每月信息排查更新等工作机制,构建出“州级统筹、县市主抓、乡村落实”的四级联动就业扶贫大格局,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不仅如此,黔东南州还制定出台《黔东南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8年脱贫摘帽巩固提升及2019年拟脱贫摘帽就业扶贫业务指导工作方案》等文件,由局县级领导带队,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业务指导组,分别下沉到县乡村开展国家脱贫成效考核、省第三方评估、业务指导等工作60余次,通过查看台账、实地核实、电话抽查等方式,研判推进措施,高位推动如期脱贫出列。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扶贫工厂上班。(天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延伸阅读】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经过5年努力,黔东南州就业扶贫成效显著。

通过推进“雁归兴贵”“引雁归巢”鼓励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创业平台建设,积极落实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劳动者大众创业。2016年来,全州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790笔143273.73万元,扶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21790人,带动就业55780人。

通过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全面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援助。2016年来,为4722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发放生活补贴4842.27万元,为240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67万元。

通过强化调度,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筑牢社保扶贫政策兜底线。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人数达到91.6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待遇领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3万人。

通过建立州、县工作台账,加强调度指导、明确具体措施,切实抓好易地搬迁点社保扶贫各项任务落实。目前,全州已纳入符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员211218人。(李卓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