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曾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贫困县,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2408户45540人。“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461户9823人。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贵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来家园
福来社区,是贵定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这里,957个贫困家庭3845名贫困群众告别世代累居的大山,在社区安下新家开启脱贫致富新生活。
走进福来社区,“易地搬迁除穷根、脱贫致富感党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遵守好公约、形成好风气”等一条条红色正楷标语鲜艳夺目。
福来社区搬迁户汤承勇(左)在社区内开设蔬菜摊位实现增收
“搬迁前,我家以种蔬菜为生。守着几亩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家中还有3个正在上学的子女。”原在贵定县宝山街道龙港村皂角树二组居住的村民汤承勇2014年被识别为了贫困户,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此后,他和妻子一起拼搏,常年外出务工挣钱。
2018年,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汤承勇家被列为搬迁对象。搬出后的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搬进新家后,我也在各类优惠政策下到社区报名申请到蔬菜售卖摊位,并办理了营业执照。妻子则通过就业培训后在附近餐馆务工。”摊位设立后,汤承勇一家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着,“现在,我经营蔬菜摊位,妻子有了工作,女儿们有的也走上了工作岗位,一年下来,我和妻子的收入增加到1万多元。”
汤承勇在福来社区的新家。
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为给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贵定县通过协调企业把车间建到家门口,不仅解决了企业劳动力需求问题,更让群众稳稳地捧上就业饭碗,搭上乡村振兴致富增收的幸福快车。
云雾镇阳光家园扶贫车间中,正在为搬迁对象开展酒瓶贴标培训
“我们在沿山镇开设第一个就业帮扶车间,后续又开设了位于盘江镇、云雾镇的两个就业帮扶车间。”贵州恒士达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质量部刘平介绍,公司产能每月可达20万只烤花瓶,已为150个家庭的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贵定县在全县8个安置点(其中:6个安置区)发展产业21个,带动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3888户14488人受益;建成就业帮扶车间6个,提供就业岗位458个;开展脱贫群众技能培训2679人次,就业扶持创业担保1123万元,稳岗补贴79.44万元;“三类群体”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2128人……
福来家园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
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如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以及确保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呢?
“现在福来社区有党支部、楼栋长、业主委员会、扶贫车间、幼儿园、卫生室、活动场所、调解室还有警务室呢!”说起搬迁后的感受,贵定县金南街道福来社区居民肖成全直夸党的政策好,“现在不用种地了,土地流转了,儿子儿媳在外务工,社区里能就医、就学,生活都方便了!”
今年来,贵定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下足易搬后扶工作“绣花”功夫,在云雾镇阳光家园小区、昌明镇鑫明小区、县城枫林社区和福来社区设立警务室、综治中心、调解室,实现警务进社区。
贵定县宝山街道枫林家园社区四点半学校,志愿者给暑假期间的孩子上课
同时,各社区还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强化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围绕搬迁社区缺少补啥的要求,今年以来我们共实施后续扶持项目21个,涉及资金3808.16万元。”贵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县移民局局长邹敏表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加强设施配套、强化社区利益联结等,确保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能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增加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强化和谐社区建设。(虞思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