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机,对接产销两端;一方屏幕,“链”接起小山村与大世界。在贵州省榕江县兴华水族乡高排村,一位“95 后”苗族姑娘刘勤兰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她的故事,如同一条充满活力的溪流,汇入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河。
刘勤兰在加工作坊里指导妇女们进行蜡染体恤制作
刘勤兰,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大学毕业后曾在贵阳市一家私立幼儿园当老师。然而,2023 年 5 月,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足球场热闹非凡,场内场外人来人往,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很多外地游客都想体验一下少数民族服装,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刘勤兰回忆道。于是,她毅然决定辞职返乡,和丈夫潘文彪一起创业,办起蜡染刺绣工坊。
潘文彪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2016 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城务工从事网络工程维护。两人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成立了贵州榕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销售主要通过线下渠道来实现,收入成效不算太好。
妇女们正在进行蜡染制作
就在他们陷入困境之时,2023 年 6 月,一次机遇降临。刘勤兰参加了由榕江县人社局组织,榕江县启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承办的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在为期 15 天的培训中,她学习了运用手机直播引流、打造个人 IP 账号、短视频剪辑拍摄技巧和直播带货等技能。“这次培训真的是雪中送炭,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刘勤兰感慨地说。经过培训后,她顺利取得互联网营销师职业证书,并学会了在线销售苗族蜡染等手工艺品。
如今,随着“村超”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刘勤兰之前开通的抖音视频号粉丝量不断增加,网友关注量也越来越大。“找我分享足球故事和了解榕江民族风情文化的粉丝越来越多,产品订单量也自然增加了。”刘勤兰脸上洋溢着喜悦。
刘勤兰正在通过直播推销当地苗族蜡染制品(受访者提供)
在他们的公司加工作坊里,刘勤兰召集社区妇女同胞、易地搬迁嬢嬢围坐在一起,指导她们以画刀为笔,蜂蜡为墨,一勾一画,一绕一点,手指翻飞间,一个个牛头、凤凰、太阳等民族元素的图案跃然在“村超”体恤和旗袍画布之上。“这些妇女同胞们都很有天赋,她们的手艺非常精湛。”刘勤兰自豪地介绍道。
在各乡镇村寨里,刘勤兰以“非遗+订单+收购”的形式,组织经验丰富的妇女同胞深入挖掘和传承蜡染、刺绣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非遗“老手艺”做成手工产业。每个星期,刘勤兰都在自家展厅内整齐陈列各种做工精湛、造型精美的蜡染刺绣产品、民族服饰,不定期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今年,刘勤兰在“村超”球场附近设立蜡染体验馆,线上线下共同发力销售蜡染产品。销售额比之前翻了几倍,她也变成了兴华乡高排村、三江乡分从村、塔石乡乌吉村等乡村蜡染“经纪人”,带动 80 多个绣娘、染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看到姐妹们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我真的很开心。”刘勤兰笑着说。
刘勤兰在直播间向观众展示蜡染制品(受访者提供)
刘勤兰主打的理念是“一个 IP、一个品牌、一个产业”。她深知,要想让更多本地少数民族非遗特色手工艺品走出大山,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找准产品定位,在包装、物流上下功夫。“我们要多做一些内容孵化,让我们的产品更有吸引力。”刘勤兰坚定地说。
刘勤兰的梦想能得到快速放飞,离不开“村超”带来的有利流量契机,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父老乡亲的信任和鼓励。“榕江县政协、县人社局等部门多次主动上门进行座谈交流,了解我们创业发展、经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为我们申请自主创业补贴资金和场地租赁补贴资金共计 9000 余元。”刘勤兰感激地说。
“接下来,我还要继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借助‘贵州村超’的东风,带动家乡嬢嬢们脚踏实地干,让更多蜡染走出大山,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让自己从一名‘新农人’真正变身‘兴农人’。” 上个月刚从广东省中山市考察学习回来的刘勤兰充满信心地说。
在榕江县,像刘勤兰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借助“村超”的东风,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截至目前,榕江县免费培训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搬迁群众等群体 3.4 万人次,孵化新媒体人才 1.2 万余人;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引导高校毕业生、高学历农民工、技能人才返乡创业 24 人,带动 5600 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通讯员 袁仁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