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兰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交由我厅负责办理,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研究了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安排专人梳理汇总了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回复,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答复: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向基层流动,引才工作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原则,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扶贫”战略、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展人才工作,以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开展省校合作专项引才活动的规模化引才为重要载体,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万名专家服务基层”,基层农技术队伍壮大,乡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主抓手,采取“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精
准对接、建立机制、分类培育、覆盖整体”等手段措施,扎实抓好乡村人才振兴工作。
一、完善政策,为乡村人才振兴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依照《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贵州百千万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贵州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在申报项目立项上,每年农业科技支撑计划(原农业攻关计划)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计划(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中,都对在基层的科技人员申报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其目的就是支持在农村的科技人员更多的能主持、参与省级科技项目。在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平台建设上,为促进基层科技人员的自身创新能力,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更多的鼓励支持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到各类科研平台(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的星创天地建设中,有30名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到星创天地的建设,被星创天地建设承担单位聘请为技术辅导员,有近10名基层科技人员直接参与了星创天地建设。在住房保障上,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省级财政给予15万至100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对“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住,全省已建成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房2万余套,对到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给予专项安家费,并纳入县级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可在我省城镇落户。在生活补贴和工资待遇上,对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具有学历学位的博士,每月发放生活补贴800元,在机关工作的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元,在县(市、区、特区)及以下工作的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对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定工资、浮动和浮动转固定工资等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工资政策。鼓励基层农业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其获得的农业技术服务收入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管理;对农业事业单位中专职从事和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作的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农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此外,人才优惠政策还涉及科研项目资助、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待遇等方方面面,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安居创业的环境。
二、搭建平台,为乡村人才振兴引才引智。一是实施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端引才。积极指导和支持有关单位引进的乡村人才振兴高层次人才申报“百千万人才”,并按规定给予资金奖励。截止目前,乡村振兴相关领域有6人入选“百人领军人才”,8人入选“千人创新创业人才”,总共兑现首期奖励1000万元。二是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规模化聚才。广泛收集各地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需求,在人才博览会活动现场开辟大扶贫引才专区,积极引进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贵州人才博览会上,共收集大扶贫领域(含乡村振兴)428个岗位需求,需求人才数600人,现场组织省、市、县三级共140余家乡村振兴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与人才进行洽谈对接。三是开展省校合作专项引才活动精准招才。在收集汇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省内用人单位赴省外知名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相关领域人才的引聘。
三、精准对接,“项目+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开展“万名专家服务基层”、“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等活动,实现“项目+人才”的精准对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省人社厅开展“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搜集梳理一批脱贫攻坚项目发展中亟需高层次人才帮助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和重大项目攻关等难题,协调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现地开展科技服务,进一步探索形成“项目合作+柔性引才”的柔性引才模式。2018年,全省共收集专家服务需求项目720余个,经多轮对接,确定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乡村旅游、城乡规划、医疗卫生等在内的66个项目作为专家帮扶项目,派出帮扶专家118人。从2016年开始,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又联合开展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省、市(州)、县(市、区)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组成联合专家团队,助推脱贫攻坚,从而使基层科技人员在共同服务中,向省级、市级的科技人员学习,以此增强自身创新能力。2019年,共有9014名农业专家(其中科技副职429名,科技特派员1221名,农业辅导员7364名)奋战在全省85个县(市、区)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所在县均有1个专家团队,每个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集中的乡镇至少有1名科技副职或科技特派员,每个深度贫困村至少有1名农业辅导员,确保群众找得到专家,专家帮得上群众。同时,结合《贵州省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继续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业等形式到我省贫困地区开展创业服务,参与服务期间,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工资待遇、合法收益、项目资金、贷款规模、奖励扶贫、职称评审等一系列优厚政策,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项目与生产力的对接。
四、建立机制,促进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成长。一是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杠杆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省、市级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级职称前,须到县级及以下单位连续累计服务1年以上;晋升高级职称前,须到县级及以下单位连续服务1年以上,累计服务2年;县级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机构专业技术晋升中级职称前,须到乡镇累计服务满1年以上。二是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黔人社厅通〔2013〕334号),“对扎根基层、从事本专业工作、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专科、中专学历,基层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分别满12年、16年、20年,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的,可申报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是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倾斜。对长期扎根基层、业绩贡献突出、年度考核连续合格以上等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中、初级职称,重点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任职年限和学历要求。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解决重大科研技术难题,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成效显著、带动农合增收致富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的时间,每日可折算为8个继续教育学时。强化能力、业绩导向,2014年新修订的农业系列职称评审条件充分考虑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实际,设置专门评审条款,并结合我省实际,将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晋升副高级职称学历放宽到中职(中专)等,为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从制度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探索开展服务基层农技人员专项职称评审工作。2016年,省人社厅会同省农委(现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服务基层农技人员首次职称评审工作。评审重点围绕申报人员在基层农业园区、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层农业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实际业绩和贡献开展。弱化对申报人论文、科研课题要求,以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是否转化为农民收入、转化为生产力为评审重点。经评审,全省445名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评审,取得相应层级专业技术职称,有效地调动基层专业农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五是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我省重点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依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举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示范带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力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
五、分类培养,壮大乡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已联合下达2019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计划,我省名额为940人,以创业富民、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乡村发展与治理为主题,分别在广东平甫村、湖南老街村、云南大营街社区、广西红岩村、遵义核桃坝村开展17期培训。示范培训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培训对象覆盖所有国定贫困县,重点遴选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党员骨干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创业带头人等作为培训对象。二是继续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8年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函〔2018〕179号),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达30万人以上。2019年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推动建立职业农民制度。2019年已安排下达中央资金7360万元,围绕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等,按照产业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技术需求,有计划、分区域、分产业、分层级、多形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抓实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探索。
六、覆盖整体,开展好农民全员培训。一是依托第一书记、下派(驻村)干部、乡(镇)干部、结对帮扶人员、基层党员干部等力量,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农民全员培训视频点播系统等平台,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全面教授“五步工作法”、“八要素”,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提升内生动力。二是全面统筹用好各类培训资金,依托用工企业、农业专员合作社、扶贫车间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规范建立培训实名制档案,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补贴拨付机制,并对建档立卡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在培训期间给予40元每人每天的生活补助,提升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聚焦就业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和省内各产业、工业园区吸纳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主动对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促进组织化输出就业。四是聚焦工作重点,研究破解难题。指导各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全员培训、规定培训、精准培训、建档培训、持续培训”的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重点对象,围绕农业产业革命、12个重点农业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五大服务业和省内外的就业岗位需求,以培训促进就业为目标,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保障工作的落实,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七、下一步工作。一是完善引才政策。目前,省里正结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抓紧研究优化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细化我省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贯彻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将基层科技人员纳入科技特派员的管理之中。二是用好引才平台。调度好第七届人博览人才落地情况,同时,组织开展2019年我省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活动,按领域和区域结合的方式,收集全省人才需求,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赴省外部分知名高校开展现场引才活动,支持推动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落地贵州,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鼓励支持基层科技人员更多的承担、参与省级科研项目,为基层科技创新、服务基层提供支撑;鼓励支持基层科技人员联合当地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申报星创天地等科研平台,开展科技服务。三是积极构建“下得去、上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科学客观评价人才,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育和激励更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工作,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建议,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为乡村人才振兴,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推进我省人才工作发展,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019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