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创新工作机制 提高办案水平努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服务效能
近年来,余庆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紧紧围绕“公平、公正、优质、高效”总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处理了大量劳资纠纷,为促进该县劳资和谐稳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夯基础,切实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
为进一步强化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确保调解仲裁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公开遴选法律专业人员为专职仲裁员,将工会、经贸局、律师代表、案件较多的教育、卫生等单位等部门具有代表性的人员聘任为兼职仲裁员,定期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充分听取各方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同时对兼职仲裁员的选聘、管理、考核进行规范。目前在人社系统外聘任了9名兼职仲裁员,兼职仲裁员近年来参与案件处理共76件,缓解“案多人少”瓶颈。二是提升办案水平。坚持做到同类案件“一把尺子量到底”原则,积极参加省市业务培训、庭审观摩、疑难案件研讨、QQ微信群讨论等形式提升办案水平。三是标准化建设。按照仲裁庭标准化建设要求,该县已建成标准化仲裁庭,调解室,配备了庭审桌椅、电脑、打印机、录音笔、视频监控设备等办案设备,县财政将仲裁工作经费已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二、强规范,切实加强仲裁效能建设
随着案件数量快速增长、案情复杂多变,办案任务艰巨繁重,为适应新时期仲裁工作要求:一是规范办案行为。进一步完善办案流程、工作纪律、责任追究等制度,制定从立案、庭审、裁决、送达到归档等环节工作标准,促进办案人员依法依规办案;重大疑难案件集体研究,确保案件公平公正;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严格办理程序和时限规定。二是规范庭审程序。强化举证、质证、认证程序规范,体现程序公正、公平和公开,避免因程序不规范而造成当事人对公正性的质疑,实现案件“程序公正,实体合法”目标。三是规范仲裁文书。按照市局统一文书制作要求,同时借鉴法院文书,达到对案件审理过程、证据列举、事实认定、法条引用等方面更加精准。
三、重服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由于用工复杂、市场经济下滑和“一裁两审”仲裁程序复杂等诸多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仲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转变服务方式。变“坐堂等案”为主动“庭外服务”,通过热心接待、耐心听诉、真心释疑和实心促和将群众上门咨询求诉转为仲裁员下访宣传调处,适时到用工较多的单位进行劳动法律法规宣传、以案说法、指导案件调处,尽力把劳资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注重案前调解。“知己知彼方才能百战不殆”。调解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做解释说服工作,既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过程,也是沟通情感,消除偏见,达成一致的一门艺术,它要求调解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阅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多年探索出“五法”即“察言观色法、外围突破法、趁热打铁法、亲情感化法、思想疏导法”来加强案前的调解工作,特别针对工期短、流动性大的用工企业的劳动关系确认和工伤赔偿案件,主动进行案前走访了解,组织双方调解,为劳动者减轻诉累。近年来,为构皮滩工区、高速公路等企业案前成功调解劳动关系确认案件53件、工伤赔偿62件,涉及115人280万余元。三是建立法律援助机制。针对家庭困难的群众,会同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援助,让群众及时得到专业帮助,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近年来,已有103名劳动者得到劳动仲裁的法律援助,为劳动者免去咨询费、代理费等50余万元,切实减轻了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强化与法院的裁审衔接。为了达到与法院裁审一致,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实现仲裁与法院功能互补,近年来无一例错案、冤案发生,每年的裁审一致率均达到98%。五是开通劳动维权绿色通道。针对讨薪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伤残职工等群体以及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的争议案件,开通劳动维权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开庭、优先裁决,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五年来,该县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461件。其中在立案前调解成功246件,立案后调解成功112件,调解率高达78%,调解成功的案件无1例反悔;裁决结案占22%,涉及劳动者461人873万元。
(遵义市余庆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