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07年劳动保障事业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12-28 17:10 字体:[]


  2007年,在劳动保障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贵州”这个主题,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抓好农民工工作和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障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推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贵州”做出了积极贡献。

劳动就业

  2007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以完善就业目标责任制、狠抓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为中心,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全省就业总量进一步增加,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7年全省城乡从业人员2280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1634.7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71.7%;第二产业214.9万人,占9.43%;第三产业430.4万人,占18.87%。城镇就业人员为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增长3.6%。
  (一)城镇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强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07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9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6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8%、125.6%和194.5%。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发挥各项补贴资金在促进就业中的效应。2007年,全省累计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61190万元,其中支付社会保险补贴7382万元、岗位补贴7729万元、职业培训补贴32761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703万元。
  (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步推进,技工学校规模扩大。2007年,全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人数9.61万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8.61万人,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505人。全年技工学校招生2.17万人,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82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以上。2007年全省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开展职业培训34.19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8.6万人,培训就业率为54.4%。成功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和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
  (三)各种就业服务活动成效显著,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上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市共有2017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空岗信息51135个。“春风行动”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岗位近10万个。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2007年,全省高等学校毕业生6.5万人,初次实现就业4.56万人,初次就业率达到70.12%,同比增加4.3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0%以内,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四)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办法以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扶持政策,着力帮扶零就业家庭就业。2007年全年,全省税务部门共为21779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收5975.3万元,工商和税务部门共为13250名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368万元,其中工商部门为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345.92万元。全年共为1285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小额贷款1928万元。全年促进20663户零就业家庭的23050名成员实现就业,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五)城乡统筹就业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劳动力市场网络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的作用增强。2007年,各类求职人员到全省502个职业中介机构求职登记的达32.7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8%。其中下岗职工4.29万人次、失业人员11.78万人次、农村劳动者16.04万人次。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的人数16.27万人次,同比增长35.5%。其中下岗职工1.95万人次、失业人员3.81万人次、农村劳动者10.25万人次,介绍成功率为49.7%,同时为22.14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者11.42万人次)提供了职业指导。
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总量继续上扬,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格局继续保持。2007年,五城市职业(岗位)需求16.18万个,求职人数17.71万人,求人倍率0.91,分别比上年增长36.3%、34.2%和增加0.01。五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呈现以下特点:①第三产业仍是劳动力需求最大的产业,比重虽比去年略降,但仍占需求总量的69.54%;②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仍是劳动力需求主体,比重仍高达95.93%;③劳动力需求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总需求人数的48.38%;④高技能技术人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求人倍率为1.63,高技能人才短缺和供不应求的格局依然严重;⑤求职人员中新成长的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成为求职的主体,占全部求职人数的比重达61.81%;⑥求职人员依然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体,占求职总人数的71.9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所占比重高达67.26%,仅有25.9%的求职者具有某种技术等级,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技能素质和实行职业准入依然任重而道远;⑦求职者求职意向相对集中的职业依次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39.5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7.9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10.28、单位负责人10.23%;⑧男性求人倍率为0.5,女性求人倍率0.6,总体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推动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7.3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就业103.17万人,到省外就业的人数64.35万人,其中劳动保障部门有组织输出11.89万人,与上年比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期末长期在外流动就业的人数突破500万人关口,达到513.7万人(其中到外省就业人数首次突破400万人大关,达到405.75万人),增长18.9%,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我省农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社会保障

  2007年,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各项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发放成果进一步巩固,待遇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金征缴收入再创历史新高;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一、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发放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渠道筹措和及时、合理地调度资金,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全省54.932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月人均养老金提高88元。三是调整提高企业离休人员死亡一次性补助费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提高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标准;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月人均增加70元。四是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22.35万人,社区管理服务率提高到40.68%,比上年提高4.55个百分点。
2007年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863.7元,同比增加109.7元,增长14.54%。其中:贵阳市807.8元、遵义市769.2元、六盘水736.3元、安顺市788元、毕节地区742.4元、铜仁地区739.4元、黔东南州769元、黔南州767.7元、黔西南州729.8元。
  二、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基金征缴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改进征缴方法,加大征缴、清欠和稽核力度,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大幅度增长。
  (一)养老保险   2007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8万人,增长6.56%。其中,参保职工149.3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6.5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0.25万人和2.43万人。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60.47亿元(其中清理企业历史欠费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6%。全年发放基本养老金58.37亿元,同比增长13.98%;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863.7元,同比增长14.54%。参保职工建立个人帐户的人数达到130.91万人,同比增加9.19万人,增长7.55%。2007年,全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25户,参加职工4.39万人,缴费收入1.79亿元,企业年金累计节余5.69亿元。
  (二)医疗保险   2007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8.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增长14.56%。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4万人。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4%。在贵阳、遵义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到年末参保人数65.58万人。2007年累计支出各项医疗保险费用18亿元,同比增长20.62%;参保人员利用个人帐户资金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支出4.46亿元。
  (三)失业保险   2007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4.5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2.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8万人,增长2.66%。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3%;基金支出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0.77%,其中发放失业保险金7187万元、拨付补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分别为1797万元和1365万元。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4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基金累计结存24.87亿元。积极开展企业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工作。2007年,已有7户中央在黔及省属企业进行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培训人数达2万余人。
  (四)工伤保险   2007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增长21.11%。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28.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9万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37%;基金支出1.52亿元,基金累计结存2.69亿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0.95万人。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费用支出0.42亿元。
2007年,全省共收到工伤认定申请8205件,同比增长4.3%,受理8087件,同比增长4.6%。认定和视同工伤7957件,同比增长4.57%。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人数6090人,同比增长12.2%,评定伤残等级5275件,同比增长19.2%。
  (五)生育保险   2007年末,全省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9.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98万人,增长23.5%。生育保险基金收入5295万元,同比增长38.72%;基金累计支出1679万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7299万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人数1.22万人次。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低保标准的调整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纳入基本生活确保的人数和低保金支出继续大幅增加。2007年末,全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25.62万户,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达到58.44万人,同比增长1.82%和16.4%。全省低保标准提高到156.5元,同比增长6%,累计支出低保金6.61亿元,人均低保金补差94.2元,同比增长88.36%和17.4%。(资料来源:省民政厅低保处)
劳动关系与维权。
  (一)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以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契机,继续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第二阶段各项工作的实施,以提高建筑、住宿、餐饮业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重点,积极开展“签约行动”,截止200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二是制定了《贵州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以着力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为重点,加强工资宏观调控。一是及时调查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二是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测算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在原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每月提高100元。三是开展全省企业工资拖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实施意见,至2007年底已基本解决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
  (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是制定劳动争议重大疑难案件处理备案办法、办案监督办法和错案责任追究办法,确保认真、及时、公正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二是先后在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乌当区高新路街道办事处、遵义市红花岗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六盘水市总商会及金沙县新化乡、县供销社建立了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三是规范仲裁庭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各级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6940件,其中案外调解2327件。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613件(涉及劳动者8419人),同比增长30.75%(同比增长88.4%),全年审结案件4333件,结案率达到93.93%。其中集体争议案件82件(涉及劳动者1025人),同比增长51.85%。
  (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果明显。一是各种专项检查活动成效显著。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共为5.03万名农民工追回5914万元被拖欠的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介绍组织和个人57起,责令退赔求职者求职费用7万元;劳动用工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处理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共1726件。二是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成绩斐然。检查发现各类违法案件共1.9万件,责令用人单位改正1.2万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涉及9.1万人,补发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金346万元,督促办理社会保险涉及人数6.3万人,清退童工83人,解救童工8人,救助残障人员12人。三是建立主办监察员制度、执法档案管理制度,在黔东南州凯里市、遵义市红花岗区试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认真查处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2007年,全省累计处理各种突发事件228件,为1600余名劳动者清退风险抵押金57.6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为23.54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督促3242户用人单位的5万余人进行社会保险登记,督促4182户用人单位的9.58万人缴纳社会保险费4752万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主动监察检查4.04万户用人单位,涉及劳动者126.56万人,审查2.17万户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年检手册,涉及劳动者135.66万人;查处各种劳动保障监察案件7038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立案案件5370件,结案5170件,结案率达到96.3%,其中群众投诉案件结案率为97.54%。
  (五)全力做好信访、维稳、行政复议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2007年,全省列入全国关闭破产项目计划的企业35户,涉及职工和离退休人员42157人。当年破产终结的企业2户,安置职工和离退休人员754人,清偿社会保险费231万元。二是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以及督办、信息工作。全年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32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督办信访事项 6 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信息30份。三是积极抓好劳动保障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案件处理工作。2007年累计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8件,办结137件;行政应诉案件59件,办结46件。四是及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办理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和罢工事件的排查工作。

农民工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成果显著。一是继续实施“五年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李兆基温暖工程”,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办法,改进运行和操作模式,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培训质量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37.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3.74万人。二是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功举办了“中国?正安首届农民工节暨劳务经济研讨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积极与泛珠三角“9+2”地区、长三角地区发展劳务合作,为用工企业和劳务输出基地牵线搭桥,参与首届“金路工程”区域劳务合作技能人才交流博览会,加强区域间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沟通,开展结对子、建基地、签订定向培训协议和定点招工协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2007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103万人,同比增长30.8%。其中有组织输出11.89万人,同比增长20.4%。年末在省外打工的农民工达到405.75万人,同比增长15%。全年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 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33%。
  (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实施“平安计划”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农民工医疗保险。2007年底,我省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86万人、8.79万人和28.87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44.4%、308.8%和111.04%。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达到2.09万人。
(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一是在建筑业企业建立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2007年底,全省已缴纳务工人员工资保证金1亿多元。二是积极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2007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累计为5.94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0736万元。

劳动保障能力建设

  (一)全省金保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业务工作、服务人群、系统功能和网络“四个全覆盖”的总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一是在开展社会保险系统应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整合思路,积极指导各地做好本地建设规划,确保统一建设落到实处。二是劳动保障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省统一的贵州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运行,贵州劳动保障集群网站主站与安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毕节、铜仁6个地区子站点已正式开通运行,以因特网为依托开通了贵州省农民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启动全省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贵州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远程培训暨远程见工系统省-市部分的建设,并逐步延伸到部分县(区)。三是启动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硬件平台、省-市骨干网建设,指导和督促各地积极推进本地数据中心和城域网建设,逐步向有条件的县(区)和街道(乡镇、社区)延伸。四是强化部门协作,继续做好养老保险全国联网数据上报和启动失业监测数据上传,确保每月新增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数据入库率均达到90%以上。五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数据管理、信息安全、信息沟通等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全省信息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以广域网和城域网为基础、以省市两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为依托、以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的全省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省已建立街道劳动保障机构97个、配备工作人员666人,聘用工作人员的社区1148个、工作人员3532人(专职2387人),已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1147个、配备工作人员2093人。
  (三)劳动保障系统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连续举办局长培训班,加强业务培训,干部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二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加强。三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较好地维护了老百姓的劳动保障权益。四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作风教育整顿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明显转变。近年来,全省有20个单位被劳动保障部评为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有12名先进个人受到劳动保障部表彰。

职工人数与工资

  一、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07年末,全省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为221.66万人,同比增加4.27万人,增长1.97%。其中在岗职工207.53万人,同比增加5.66万人;不在岗职工14.83万人,同比增加0.45万人,增长3.13%。
  1.2007年末,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151.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41.48万人,不在岗职工9.92万人),同比增加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增加3.62万人,不在岗职工减少0.62万人),增长2%(其中在岗职工增长2.63%,不在岗职工下降6%)。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增加2.18万人,增长3.6%。
  2.2007年末,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9.49万人,同比减少1.06万人,下降10.07%。其中集体企业职工人数8.99万人,同比减少1.36万人,下降13.12%。
  3.2007年末,城镇其他经济单位职工人数60.7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7.95万人),同比增加2.3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增加2.34万人),增长4.01%(其中在岗职工增长4.03%)。
  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户数和人数大幅增加。2007年末,城镇私营企业37178户,同比增长14.1%;投资者人数97585人,同比下降9.9%;雇工人数283829人,同比增长15.4%。城镇个体工商业297541户,同比增长2.4%;从业人员463994人,同比增长9.3%。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全年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420人。
  二、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受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和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后提高职工薪酬的双重影响,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增加。
  (一)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大幅增长。2007年,全省累计发放职工工资总额447.76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439.25亿元,不在岗生活费8.51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25.4%)。
  1.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315.96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310.13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23.9%);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3.69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3.4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8.7%);其他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06.97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05.13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20.3%)。
  2.企事业和机关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企业单位实发工资总额247.3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在岗职工工资239.46亿元,同比增长19.8%。事业单位实发工资总额134.2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33.72亿元,增长32.3%。机关单位实发工资总额66.25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66.06亿元,增长34.1%。
  (二)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19694元,同比增加3706元,增长2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668元,增加3853元,增长22.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比2006年增长15.79%(在岗职工实际增长15.51%)。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5740元,同比增加585元,增长11.4%。
  1.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1052元,同比增加4258元,增长25.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106元,增加4468元,增长25.3%;不在岗职工人均生活费6249元,同比增加582元,增长10.3%。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4617元,同比增加3565元,增长32.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893元,增加4020元,增长31.2%;不在岗职工人均生活费1593元,同比增加104元,增长7%。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7083元,同比增加2286元,增长15.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668元,增加2303元,增长15%;不在岗职工人均生活费5907元,同比增加575元,增长10.8%。
  2. 企事业和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全部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7908元,同比增长17.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317元,增长17.1%;不在岗职工人均生活费5550元,增长11.3%。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172元,同比增长1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389元,增长17.6%;不在岗职工人均生活费6005元,增长10.2%。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1965元,同比增加5075元,增长30.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094元,同比增加5120元,增长30.2%。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3523元,同比增加5698元,增长33.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561元,同比增加5712元,增长32%。
  3. 2007年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贵阳市21110元(在岗22581元)、遵义市21153元(在岗21769元)、六盘水市21206元(在岗22537元)、安顺市19376元(在岗20137元)、毕节地区18898元(在岗19705元)、铜仁地区19397元(在岗20266元)、黔东南州20488元(在岗21414元)、黔南州19329元(在岗20247元)、黔西南州19065(在岗19407元)。
  (三)优势(垄断性)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对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的影响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垄断性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115.63万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50.3%,职工工资总额273亿元,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61%,职工年平均工资24066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626元),为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22倍。其中:垄断性行业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仅为9.75%,职工工资总额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6.2%,职工年平均工资是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71倍(在岗为1.7倍)。也就是说,垄断性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每增加100元工资,就会使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48.8元。其中优势行业每增加100元,就促使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27.4元。(资料来源:省统计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离退休福利

  (一)离休人员继续减少,退休人员小幅增加。2007年全省共有离退休人员88.77万人,比年初增加3.47万人,增长4.07%。其中离休人员1.55万人,比年初下降5.35%;退休人员87.22万人,比年初增加3.56万人,增长4.26%。企业离退休人员60.83万人,比年初增加2.22万人,增长3.8%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7.58万人,比年初增加0.85万人,增长5.06%;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8.27万人,比年初增加0.31万人,增长3.85%。
  (二)受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影响,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略有增加。2007年全省共支付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131.02亿元,比2005年增加41.36亿元,增长46.13% 。其中离休金5.3亿元,比2005年增加1.75亿元,增长49.22%;退休金114.09亿元,比2005年增加39.05亿元,增长52.03%。
  (三)人均离、退休金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人均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14759元,比2005年增加3487元,增长1.48%。离休人员人均离休金34107元,比2005年增加11101元,增长48.25%。其中:贵阳市39248元、遵义市35211元、六盘水市34971元、安顺市24943元、毕节地区30627元、铜仁地区29055元、黔东南州32993元、黔南州30138元、黔西南州21653元。退休人员人均退休金13082元,比2005年增加3460元,增长35.96%。其中:贵阳市14357元、遵义市13007元、六盘水市11725元、安顺市11463元、毕节地区15307元、铜仁地区13682元、黔东南州16046元、黔南州13499元、黔西南州11711元。
  2007年,企业人均退休金10394元,比2005年增加3218元,增长44.84%;事业单位人均退休金19104元,比2005年增加4709元,增长32.72%;机关单位人均退休金20333元,比2005年增加4534元,增长28.69%。

企业人工成本

  2007年,我省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受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影响,企业人工成本比重有所上升。全年对2815户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的企业开展人工成本调查,涉及从业人员64.22万人,调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778.19亿元,成本费用总额1502.71亿元,其中人工成本203.12亿元,实现利润185.48亿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3.52%,同比减少2.6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2.34%,同比增加2.37个百分点;单位人工成本实现利润0.91元,同比增加0.35元;人均人工成本31630元,同比增加3774元,增长13.5%;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人工成本的比重为68.21%,同比增加1.8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1575元,同比增加3088元,增长16.7%。其中:重点调查733户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的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24.27万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1.25%,同比减少2.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49%,同比下降2.09个百分点;单位人工成本实现利润0.84元,同比增加0.02元;人均人工成本34170元,同比增加4516元,增长15.2%;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人工成本的比重为65.65%,同比增加0.4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2431元,同比增加3107元,增长16.1%。
  附件:贵州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要

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贵州省统计局

               二OO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劳动保障    事业       公报                  

    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贵州省委、   

          省人大、省人民政府、省政协                 

抄送:省直各有关部门                                 

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0847日印发

共印5


  附件:
    

贵州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要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贵州”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条工作主线,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省国民经济呈现出生产全面增长、需求增长旺盛、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经济运行平稳且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经初步统计核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为1985年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势较好,粮油产量同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0.71万吨,比上年增长0.7%;油菜籽产量82.5万吨,增长1.8%。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能源、冶金、烟酒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12.28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增长12.2%。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86.14亿元,增长22.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9.43亿元,增长37.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8.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75.55亿元,增长16.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6.2亿元,增长23.4%。
  ——消费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食品、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上涨16.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增长5.1%和5%。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增加。全年进出口总额22.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增长41%;进口8.08亿美元,增长39.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651万美元,同比增长34.8%。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企业效益提高员工收入增加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整工资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8.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7758.69元,实际增长7%。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增多和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73.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13.7元,实际增长9.7%。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全年财政总收入556.78亿元,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284.94亿元,增长25.6%。财政支出787.59亿元,增长2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26.4亿元,比年初增加52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0.1亿元,比年初增加193.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128.6亿元,比年初增加432.5亿元。(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2007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