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08年劳动保障事业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12-28 17:21 字体:[]

  2008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以及中央和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统筹城乡,以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为契机,着力创新工作机制,继续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努力克服年初百年难遇的雪凝灾害影响,正确应对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促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劳动就业

  2008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把促进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5号文件,以完善就业目标责任制、狠抓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为重点,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全省就业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全省城乡从业人员2292.1万人,比上年增加12.1万人,增长0.53%。其中:第一产业16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71.1%;第二产业217.1万人,占9.5%;第三产业445万人,占19.4%。城镇就业人员为472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3.1%。
  (一)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一是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贵州省就业联席会议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贵州省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贵州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二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我省就业促进条例。在贵州省人大、贵州省法制办将《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列入了2009年的立法项目后,及时成立《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经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目前正在收集省直有关单位和九个市、州、地对《条例(草案)》的再次反馈意见。
  (二)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年初,根据各市、州、地的经济发展和下岗失业人员总量情况,将2008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对各地区作了具体分解,由孙国强副省长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签订了2008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将具体任务下达各市、州、地。不定期召开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2008年,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9.53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6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8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8.6%、18.4%和38.4%。统筹培训23.45万人,比2007年下降31.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
  (三)就业政策体系发挥效应,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制度、职业介绍免费服务制度、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并不断组织送信息、送培训、送岗位等活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狠抓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98万本,享受职业培训补贴58670人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45466人次、从事公益性岗位31772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27172人次。累计使用再就业资金39835万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支出分别为13003万元、14449万元、3247万元和1267万元。全省自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以来已累计援助“零就业家庭”23759户,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25760人。全年累计为2364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4920万元。
  (四)“再就业援助月”和“民营企业招聘周”专项援助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和实际成果。“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1万份左右,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00人;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四个中心城市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援助活动,共有1427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空岗信息40099个,发放政策宣传品5万余份,签订就业意向人员9574人,维权及法律援助2174人次。
  (五)继续配合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是完成了500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工作。二是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服务月”和“2008年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根据贵州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2009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51892人已实现就业,初次就业率达到75.66%,同比增加5.54个百分点。全省30所技工学校招生18969人,在校生37963人,毕业生10225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9.44%,比2007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一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取得实效。根据贵州省实际,综合考虑技能人才密集程度、管理水平、培养方向等因素,确定了贵航高级技工学校、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险峰实业总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为贵州省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评比工作圆满结束,在全省范围内评选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44名。三是省属、中央在黔技工学校2008年春季国家助学金核拨和发放工作顺利进行。截止12月底已累计为35439名技工学校学生发放助学金2146万元。四是在开展城镇经济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技能人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成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的《贵州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得到贵州省委组织部及其专家组的好评。五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成效明显。1—12月,贵州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得证书的技能人才7.94万人,其中新增技师、高级技师共150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1%。
  (七)城乡统筹就业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2008年,各类求职人员到全省397个职业中介机构求职登记的达31.08万人次,同比下降5.12%。其中下岗职工4.71万人次、失业人员10.59万人次、农村劳动者14万人次。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的人数13.49万人次,同比下降17.1%。其中下岗职工2.05万人次、失业人员4.31万人次、农村劳动者7.45万人次,介绍成功率为43.4%,同时为22.7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者9.76万人次)提供了职业指导。
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总量继续上扬,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略有上升。2008年,五城市职业(岗位)需求17.92万个,求职人数21.07万人,求人倍率0.85,分别比上年增长10.73%、18.97%和减少0.06。五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呈现以下特点:①第三产业仍是劳动力需求最大的产业,占需求总量的比重69.66%;②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仍是劳动力需求主体,比重高达96.72%;③劳动力需求最大的前四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总需求人数的66.3%;④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求人倍率为0.89,高技能人才短缺和供不应求的格局有所缓和(主要是受近几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和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致);⑤求职人员中新成长的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成为求职的主体,占全部求职人数的比重达68.85%;⑥求职人员依然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体,占求职总人数的68%,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所占比重高达71.51%,仅有24.9%的求职者具有某种技术等级,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技能素质和实行职业准入依然任重而道远;⑦求职者求职意向相对集中的职业依次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38.1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8.27%、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13.42%、单位负责人11.9%;⑧男性求人倍率为0.47,女性求人倍率0.48,总体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社会保障

  2008年,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制度、调整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为重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和强化基金征缴,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
  (一)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工作顺利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根据《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黔劳社厅发[2008]1号),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对 2007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同时对一些特殊人群的待遇调整给予倾斜,共为54.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调整基本养老金104元。2008年,全省累计发放基本养老金70.45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1014.7元,同比分别增长20.95%和17.49%。
2008年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1014.7元,同比增加151元,增长17.49%。其中:贵阳市964.4元、遵义市935.1元、六盘水887.4元、安顺市902.4元、毕节地区898.5元、铜仁地区894.5元、黔东南州908.6元、黔南州900.7元、黔西南州861.2元。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是下发《关于调整企业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人员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补助费标准的通知》(黔劳社厅发[2008]13号)和《关于调整企业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生活补助费标准的通知》(黔劳社厅发[2008]14 号),调整提高企业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人员丧葬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生活补助费标准。二是下发《关于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指标使用及个体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劳社厅发[2008]18号),明确从2008年度起,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采用省劳动保障厅和省统计局共同发布的统计公报数,以个体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缴费基数仍维持上年度贵州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0%至100%之间自主选择的办法。三是指导各地出台了困难集体企业补缴参保政策,基本解决近万名未参保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四是指导各地建立市级统筹制度,并于2008年底前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五是指导贵阳市制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深入开展新型农保试点。2008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5.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4万人,增长4.84%。其中,参保职工156.57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9.3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8%和4.93%。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71.51亿元(其中补缴欠费4.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5%。参保职工建立个人帐户人数达到147.16万人,同比增加18.25万人,增长14.16%。启动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4.18万人。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贵州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继续抓好扩面征缴和经办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覆盖人数持续增加,待遇享受人群不断扩大,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超额完成了全年扩面任务。12月末,贵州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7.35万人和134.57万人,同比增长12.77%和52.6%。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达到10.75万人。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收入27.5亿元,比2007年增长50%。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铜仁地区、贵阳市等部分市(州、地)根据经济发展和基金收支情况,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行调整,提高医保待遇,全年累计支出医疗费用19.32亿元,参保人员利用个人帐户资金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支出6.29亿元,同比增长7.34%和41.03%。贵阳市对居民医保政策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学生儿童的缴费标准和居民医保待遇。三是统一贵州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政策,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在贵阳市和遵义市试点的基础上启动黔西南州、黔南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截止12月末,贵州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达到146.9万人,同比增长126%。四是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努力抓好农民工参保工作,截止12月末,农民工参保人数达20.2万人,比2007年增长129.8%。五是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3万多名退休人员纳入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四)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的扩面征缴的力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2008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36万人,基金征缴收入达到6.5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5.1%和13.4%。二是在贵阳、遵义、六盘水和黔西南已顺利实现了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其余地区在2008年底已全面启动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三是继续认真落实促进再就业相关政策,更好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全年累计为15.91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7233万元,用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1194万元。四是加强对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政策指导,继续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方案的审核工作。先后审核了贵阳矿灯厂、六盘水煤矿机械厂和中国有色金属第七冶金建设公司、贵州珍酒厂等9户企业的职工安置方案。协助指导各地区地方所属31户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方案。
  (五)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新增1641户高风险企业和新增事业单位及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1.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在安顺市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4000多名农民工参保试点的基础上推动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启动了这项工作。2008年末,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9.02万人,基金征缴收入3.35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6.76%和43.3%。三是《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立法调研和修改工作已经完成并提交省人大。四是将运动员工伤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贵阳市还将治安巡防、保安行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五是调整提高工伤人员待遇。2008年,享受工伤待遇人数达到10044人,累计支出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费和工伤康复费用15588万元,同比增长61%和23.2%。六是积极开展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截止12月末,累计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2461件,认定和视同工伤12305件,分别比2007年增长54.1%和54.6%。申请劳动能力鉴定9054人、评定伤残等级7358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48.7%和39.5%。
  (六)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取得实效。一是针对近年审计检查中查出的问题,进一步查找贵州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成立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中发现的基金支出、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开展了失业人员“两费补贴”专项检查,及时掌握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拨付、使用情况,防止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三是推动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规范动作。截止12月末,全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共计33户,移交基金管理机构管理报备合同企业30户,参加企业年金人数约7万人,缴费收入2.71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近10亿元。四是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
  (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26.93万户,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达到54.54万人。全省低保标准提高到156.9元,累计支出低保金9.1亿元,人均低保金补差139.1元,同比增长37.8%和47.7%。截止2008年底,全省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和人数分别达到139.5万户、323.65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33.4万户和66.95万人,同比增长30.6%和26.1%。(资料来源:省民政厅低保处)

劳动关系调整与维权

  (一)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目标顺利实现。2008年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宣传贯彻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全年累计印发《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1.2万册、新版劳动合同书8万份免费发放给用人单位,分管劳动保障工作的副省长孙国强在贵州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积极开展春暖行动和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情况检查活动,举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培训班等方式,切实开展《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努力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截止12月底,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2%。到2008年底,累计签订有效集体合同1640份(其中新签集体合同1290份),涉及职工21.43万人。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和行业性集体合同509件,涉及职工9261人。
  (二)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建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目标责任制,将清欠任务层层落实到基层企业。二是及时将中央划拨的补助资金2.3亿元和地方各级财政匹配资金0.32亿元分解下达到各地。三是加大清理企业工资拖欠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在认真清偿拖欠职工工资的同时按规定正常支付工资,并保证不再发生新的拖欠。通过努力,截止今年12月末,贵州省累计清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9.08亿元,已基本完成清欠目标任务。
  (三)妥善处理突出矛盾,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是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信初访阶段。二是努力做好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2008年,全省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案件108件,受理101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69件,撤销17件,被行政复议38件。行政应诉案件19件,维持8件,撤消8件。三是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截止2008年12月25日,省劳动保障厅共审核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并出具审核意见书21户,其中中央在黔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11户,省属中小型企业改制10户。2008年,全省当年破产终结的企业6户,涉及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5537人。安置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5466人,清偿社会保险费1192万元。四是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和督办事项的办理以及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全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54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督办信访事项 10 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并被采用的政务信息40条。五是在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础上,开展《关于劳动关系解除的司法认定及处理》(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同时加大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工作。全年累计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6443 件,结案率90.3 %,受理劳动争议调解案件2191件,结案率95.2 %。
  (四)劳动监察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监察32995户用人单位,审查22894户用人单位按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受理群众举报投诉立案5772件, 结案5420件,结案率93.9%;为7.54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4855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为7.4万名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6135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22.22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为3175名劳动者清退风险抵押金165万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15户,清退非法使用童工26人。
(五)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果,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在全省范围内共组织2134人次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深入2980户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检查,下达责令整改书58份,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活动17起,责令退赔求职者求职费用3.29万元,吊销许可证1件。

农民工工作

  (一)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2008年,贵州省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明显。一是面对年初遭遇的罕见雪凝灾害,于2008年春节后至3月底开展了以 “进城务工,帮您解难”为主题的“2008春风行动”共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免费发放“春风卡”36万张;共有278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参与活动并免费提供服务,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服务9万人次,其中介绍成功2.15万人次;组织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免费专场招聘洽谈会131次,劳务输出7.2万人。另外,还有3574家推荐的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服务0.36万人次,其中介绍成功0.10万人次。二是按照“清理整顿、压缩规模、加强监督、规范程序、确保质量”的工作思路,调整了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工作的办法,组织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开展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清理整顿和年审工作。三是积极与泛珠三角“9+2”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发展劳务合作,发挥区域岗位和劳动力资源互补优势,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四是深入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调查,采取回访培训对象、重新核实培训资料等方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工作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自查自纠,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7.2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2.8%。五是以加强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截止12月末,转移农业劳动力59.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48.5%。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10.7万人,同比增长7%。六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出现的农民工返乡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共渡难关、爱心援助”专项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入户登记访问等方式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并组织实施,尽量减少农民工大量返乡后给城乡就业形势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大幅增长。截止12月末,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达到5.63万人、20.2万人、3.77万人和38.47万人,比2007年分别增长96.8%、129.8%、80.6%和33.3%。
  (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活动成效显著,累计出动专(兼)职监察员共2601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1.22万份,开展咨询21575次。检查用人单位共7110户,涉及职工32.98万人,其中涉及农民工26.49万人;查出352户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涉及农民工0.85万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共为0.71万名农民工追回共1258.9万元被拖欠的工资。二是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已基本建立。2008年底,全省已缴纳务工人员工资保证金1亿多元。三是积极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2008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累计为7.54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4855万元。

劳动保障能力建设

  (一)坚持“抓应用、促建设、重实效”,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在贵州劳动保障集群网上相继开辟了“两法”宣传、“两会”宣传、“抗雪凝、保民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农民工返乡调查问卷”等专栏,发挥网络“政务公开、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全省统一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在部分地区试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应用到全省大部分地区和部分县(区)及街道(乡镇、社区)。三是基本完成了“贵州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远程培训暨远程见工系统”省-市-县三级系统建设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四是开通了面向全省服务的贵州省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平台,并启动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库和问题解答库建设。五是完成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主机系统建设,省数据中心与9个市(州、地)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了联网,除黔东南州外其余8个地区已基本实现与县(区)联网。
  (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行风建设。一是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厅目标管理,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二是针对近两年劳动保障系统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把农民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反面教材,在厅机关和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警示教育,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三是围绕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认真做好200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三)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好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认真做好劳动保障立法的相关工作及省级劳动保障政策性文件起草工作,开展《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和《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立法调研。
  (四)劳动保障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一是认真做好贵州劳动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二是抓好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三是适时开展劳动保障局长培训班和各种业务培训班,同时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组织人事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能力。四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截止2008年底,109个街道、115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分别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508人和2344人。有1167个社区配备了工作人员3352名(其中安置4050人员2260名),其中有2960人办理了社会保险。

职工人数与工资

  一、受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大幅减少。2008年末,全省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为211.83万人(在岗职工199.76万人),同比减少9.83万人(在岗职工减少7.77万人),下降4.44%(在岗职工下降3.74%)。其中:企业职工人数119.43万人,同比下降9.41%;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职工人数分别为64.2万人和28.2万人,同比增长4.48%和下降0.61%。
  1.2008年末,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149.2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40.97万人,离岗职工8.3万人),同比减少2.12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减少0.5万人,离岗职工减少1.61万人),下降1.4%(其中在岗职工下降0.36%,离岗职工下降16.1%)。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人数57.85万人,同比减少4.59万人,下降7.4%。
  2.2008年末,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8.4万人,同比减少1.09万人,下降11.52%。其中集体企业职工人数7.89万人,同比减少1.1万人,下降12.29%。
  3.2008年末,城镇其他经济单位职工人数54.16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1.37万人),同比减少6.62万人(在岗职工减少6.59万人),下降10.89%(在岗职工下降11.36%)。
  二、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受公务员实施“阳光工资”和优势行业提高职工薪酬的双重影响,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继续稳定增加。
  (一)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省累计发放职工工资总额517.84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519.55亿元,离岗生活费8.29亿元),同比增长15.65%(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6.01%)。
  1.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383.63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377.51亿元),同比增长17.2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7.74%);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5.44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5.22亿元),同比增长12.74%(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2.95%);其他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18.78亿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16.82亿元),同比增长11.01%(其中在岗职工工资增长11.12%)。
  2.企事业和机关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企业单位实发工资总额289.28亿元,同比增长16.97%。其中在岗职工工资281.42亿元,同比增长17.52%。事业单位实发工资总额151.7亿元,同比增长13.04%,其中在岗职工工资151.37亿元,增长13.2%。机关单位实发工资总额76.86亿元,同比增长16.01%,其中在岗职工工资76.76亿元,增长16.19%。
  (二)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继续增加。2008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23597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602元),同比增加3903元,增长19.8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602元,增加3934元,增长19.04%;扣除物价因素,职工平均工资实际比2007年增长11.36%(在岗职工实际增长10.63%)。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6722元,同比增加982元,增长17.1%。
  1.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4838元,同比增加8045元,增长4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874元,增加8236元,增长46.7%;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7154元,同比增加1487元,增长26.2%。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8706元,同比增加7654元,增长69.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914元,增加8041元,增长62.47%;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2272元,同比增加783元,增长52.59%。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0943元,同比增加6145元,增长41.5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679元,增加6314元,增长41.09%;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6955元,同比增加1623元,增长30.44%。
  2. 企事业和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全部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2600元,同比增长26.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28元,增长25.42%;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6634元,增长19.53%。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4464元,同比增长50.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990元,增长48.34%;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7022元,增长28.9%。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3936元,同比增加1971元,增长8.9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042元,同比增加1948元,增长8.82%。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7378元,同比增加3855元,增长16.3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412元,同比增加3852元,增长16.35%。
  3. 2008年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贵阳市24822元(在岗26388元)、遵义市25376元(在岗25937元)、六盘水市24322元(在岗25784元)、安顺市22525元(在岗23193元)、毕节地区22861元(在岗23849元)、铜仁地区22129元(在岗22765元)、黔东南州24356元(在岗25221元)、黔南州23467元(在岗24328元)、黔西南州22889元(在岗23334元)。
  (三)优势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对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的影响力度继续加大。2008年,优势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123.37万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58.2%,职工工资总额331.9亿元,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64.1%,职工年平均工资28417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642元),为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其中:优势行业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仅为14.62%,职工工资总额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职工年平均工资是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1.73倍(在岗为1.72倍)。也就是说,优势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每增加100元工资,就会使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53.2元。其中优势行业每增加100元,就促使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加11.6元。(资料来源:省统计局)
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情况。2008年末,全省私营企业63822户(其中城镇38831户),同比增长16.44%(其中城镇增长4.45%);投资者人数147889人(其中城镇93683人),同比增长7.19%(其中城镇下降2.17%);雇工人数501413人(其中城镇308900人),同比增长16.01%(其中城镇增长8.83%)。个体工商业549757户,同比增长8.29%(其中城镇下降0.15%);从业人员801735人(其中城镇439442人),同比增长  4.41%(其中城镇下降5.29%)。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全年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010人。(资料来源: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离退休福利

  (一)离休人员继续减少,退休人员小幅增加。2008年全省共有离退休人员88.87万人,比年初增加0.1万人,增长0.11%。其中离休人员1.48万人,比年初下降1%;退休人员87.39万人,比年初增加0.17万人,增长0.19%。企业离退休人员60.91万人,比年初减少0.62万人,下降1%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7.76万人,比年初减少0.1万人,下降0.55%;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8.77万人,比年初减少0.08万人,下降0.92%。
  (二)受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影响,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略有增加。2008年全省共支付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152.45亿元,比2007年增加21.43亿元,增长16.36% 。其中离休金5.53亿元,比2007年增加0.24亿元,增长4.46%;退休金133.7亿元,比2007年增加19.61亿元,增长17.18%。
  (三)人均离、退休金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人均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17153元,比2007年增加2395元,增长16.23%。离休人员人均离休金37279元,比2007年增加3172元,增长9.3%。其中:贵阳市43093元、遵义市51365元、六盘水市34168元、安顺市30414元、毕节地区37409元、铜仁地区24025元、黔东南州45895元、黔南州34191元、黔西南州32592元。退休人员人均退休金15384元,比2007年增加2302元,增长17.59%。其中:贵阳市15417元、遵义市16860元、六盘水市17597元、安顺市15670元、毕节地区18562元、铜仁地区12567元、黔东南州18105元、黔南州14490元、黔西南州16027元。
  2008年,企业人均退休金12445元,比2007年增加2052元,增长19.74%;事业单位人均退休金21156元,比2007年增加2053元,增长10.74%;机关单位人均退休金24959元,比2007年增加4626元,增长22.75%。
企业人工成本
  2008年,受年初雪凝灾害和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企业人工成本比重有所降低。全年对2235户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的企业开展人工成本调查,涉及从业人员51.69万人,调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64.89亿元,成本费用总额1643.49亿元,其中人工成本209.92亿元,实现利润111.86亿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2.77%,比2007年减少0.7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81%,比2007年减少5.53个百分点;单位人工成本实现利润0.53元,比2007年减少0.38元;人均人工成本40612元,比2007年增加8982元,增长28.4%;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人工成本的比重为63.45%,比2007年减少4.7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5770元,比2007年增加4195元,增长19.4%。其中:重点调查628户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的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22.1万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1.68%,比2007年增加0.4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08%,同比下降3.41个百分点;单位人工成本实现利润0.52元,比2007年减少0.32元;人均人工成本42793元,比2007年增加8623元,增长25.2%;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人工成本的比重为60.44%,比2007年降低5.2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5862元,比2007年增加3431元,增长15.3%。
  附件:贵州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要

二OO九年四月七日                                           

     

 附件:

贵州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要


  2008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严重雪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为333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7.8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08.7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76.84亿元,增长12.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2.3%和41.3%,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0.1个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8824元。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种植业保持较快发展、林业稳步发展、畜牧业继续增长。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58万吨,比上年增长5.2%;林业实现增加值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4%;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6.9%,肉类总产量达到161.46万吨,比上年增长7.2%;水产品产量7.8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为1242.5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51.26亿元,增长10.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64.07亿元,下降7.6%。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19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8%,实现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增长27.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7亿美元,同比下降9.5%。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03.22亿元,增长2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55.1亿元,增长27.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分地域看,城市(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91.7亿元,增长23.8%;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3.15亿元,增长2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7.6%。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4%。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其中,进口总额14.70亿美元,增长82.0%;出口总额19.01亿美元,增长29.7%。
  ——城镇化率继续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为3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4.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1%。2008年末,全省从业人员为2292.1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2.0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53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69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2.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8.7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349.2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0.6%。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9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9%。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65.7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4%。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为67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9.53亿元,增长22.6%。一般预算支出104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金融业稳健发展,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737亿元,比年初增加910.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37.1亿元,比年初增加44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569.3亿元,比年初增加545.5亿元。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为7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