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八要素”“六个坚持”“五个体系”,落实“三做到三提高三优化”,坚持抓具体抓深入,各项工作扎实推动,圆满完成全年任务,推动人社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促进城乡就业
2019年,全省城乡就业人员2049.40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1074.91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 52.4%;第二产业376.07万人,占18.4%;第三产业598.42万人,占29.2%。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87.69万人,比上年增加62.4万人,增长6.7%。城镇新增就业78.49万人,同比增长1.0%,产业园区新增就业17.6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6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1%。
(一)着力抓好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健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等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积极推进“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工作。加大与人社部和财政部对接力度,2019年中央转移支付就业补助资金18.25亿元,较上年增加32.3%。全省共使用就业补助资金27.30亿元。2019年末全省共有创业孵化基地143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1家。2019年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54亿元,新增扶持3.09万人,带动就业8.18万人。
(二)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全省人社系统就业扶贫做到五个精准助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落实就业扶贫五个精准(基础数据精准、培训组织精准、促进就业精准、资金使用精准、组织领导精准),加强服务体系和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拓宽省内外劳务协作渠道,举办全省就业扶贫暨劳务协作培训班,加强对劳务协作站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强化政策把握和业务工作能力,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全省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22.64万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28.52万人。2019年全省劳务协作工作站(点)141个,劳务公司523个,共促进就业8.11万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501个和就业扶贫车间1547个,共吸纳各类劳动者就业21.2万人。全省兑现就业扶贫援助补贴16337万元,累计在岗享受补贴人数10.41万人。
(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指导过剩产能关闭企业按照转岗分流、内部退养、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稳妥安置分流职工。加强就业援助力度,全力促进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就业创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19年促进8.63万名2019届离校未就业实名制登记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成就业见习1.36万人,发放2019届求职创业补贴6363.9万元,引导661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三支一扶”项目就业。全省共为6.31万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补贴共计11.97亿元,其中:社保补贴4.35亿元、岗位补贴7.62亿元。2019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在外人数871.48万人,其中:省外就业566.40万人。2019年全省返乡就业创业42.74万人,其中:返乡创业3.15万人。
(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制定印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面向我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企业,重点支持千企改造和改革重组企业及27个重点产业的企业职工,农村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等贫困群众,以及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二是2019年开办4期省直SYB讲师培训班,1期省直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班;各市(州)开办10期SYB讲师培训班,1期IYB讲师培训班。2019年全省培训创业培训讲师463人,合格461人。
(五)全面推进技工教育。一是会同省扶贫办印发《贵州省关于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实施意见》,面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劳动者广泛开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强化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促就业助脱贫的效果。二是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导技工院校规范招生宣传和学籍注册。2019年全省技工学校招生3.34万人,在校学生数7.30万人,当年毕业生2.08万人,实现就业1.99万人;2019年下达技工院校教育精准扶贫资金2387.73万元、免学费14345.2万元、助学金6980.8万元,三项资金共计23713.73万元,惠及学生12万人。下达2019年技工学校“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资金5200万元。三是会同省教育厅印发《推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新格局。
(六)积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核心业务系统优化升级建设,不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初步实现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前台统一,优化“贵州就业帮”手机APP功能,加快推进贵州公共招聘网建设运用,提供方便快捷的业务经办服务,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制定印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体系和方式。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多渠道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市场
2019年,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推动贵阳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加快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实施助力脱贫攻坚“五项行动”,协同推进有组织劳务输出。2019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05家,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38家、人才公共服务机构31家、综合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54家、国有性质的服务企业76家、民营性质的服务企业375家、行业所属服务机构(事业单位)21家、外资性质的服务企业1家、民办非企业等其他性质的服务机构9家。全省服务人员总数595.43万人次,登记求职和要求提供流动服务人员294.0万人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191.18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17.84万家次,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1.14万家次、民营企业9.57万家次、外资企业0.09万家次、其它7.04万家次。
人事制度改革
2019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鼓励人员创新创业,发挥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优势。实施《贵州省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多措并举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进一步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会同省委组织部印发《支持鼓励有关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公开招聘扎实推进,为贫困地区广开进贤之路。实施“绿色通道”和简化程序招聘,为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针对贫困地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贫困地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通知》。2019年贫困地区共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1.1万人、专项招聘基层项目人员3163人。
(三)聘用制度稳步实施,从固定用人到合同用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政策措施,规范聘用合同的签订、续订、终止、解除等,加大聘用合同制度的推行力度,扩大聘用合同签订面。2019年全省实行聘用管理制度的单位3.86万家,占98.9%,签订聘用合同人数79.8万人,占98.3%。
(四)岗位管理科学规范,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完善政策,规范实施岗位动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空岗补缺,开展竞聘上岗,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岗位管理政策,认真开展岗位聘用核准备案工作,确保事业单位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择优聘用人员。2019年实行岗位设置的单位3.87万家,占99.2%。
(五)规章制度落地施行,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上台阶。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自处分规定实施以来累计处分案件总数6163件。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共有申诉案件67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际效果,有效开展年度考核、人员培训、解聘辞聘、提案建议处理等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
2019年,围绕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和“三大战略行动”,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紧扣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大环节,着力搭平台、强项目、优服务,广聚人才而发挥其所长,为决胜脱贫攻坚、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搭平台,汇聚八方英才助推贵州发展。坚持需求导向,精心筹办第七届贵州人才博览会,首次按行业、分领域开设招聘专区,组织1500余家用人单位集中揽才,现场接待各类人才83283人次;引进落地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4627人,其中:博士270人、硕士1637人。抢抓扶贫协作机遇,办实省校合作引才活动,组织百余家省内重点用人单位赴北京、广州、大连、成都和兰州等地高校揽才,现场接待人才6485人次,其中:博士461人次、硕士4307人次。大力推动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全年引进留学回国人才52人,孵化企业7家,截至2019年底,累计引进落地留学回国人才352人,孵化企业141家。2019年获人社部批复新建1家国家级农业专家服务基地、3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是强项目,注重引用联动激发人才效用。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评选第六批“百人领军人才”1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0人,积极兑现人才奖励及有关优惠政策。开展高层次留学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评选重点项目2个、优秀项目1个、启动项目9个,不断强化人才科研项目扶持,助推人才落地见效。三是优服务,营造人才干事创业良好氛围。聚焦决胜脱贫攻坚,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发力。深入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94名专家服务基层项目60个,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00余项,培训种养殖能手、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积极协调人社部选派专家团到黔西南州开展智力帮扶,推动省农科院与安顺市关岭县建立产业发展长效帮扶机制,为毕节市赫章县引进专家领衔中药材产业发展等。做细做实专家休假疗养、春节慰问、津贴发放等服务工作,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2019年为930名高层次人才办理人才服务绿卡,其中:B类2人、C类928人,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二)全面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印发《关于支持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通知》,畅通了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二是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关于申报2019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评审工作,2019年新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5个。
(三)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职称评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对全省备案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梳理,发布全省121个高级、135个中级评审委员会备案目录。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19年9月1日起贯彻落实国家《职称评审管理规定》提出明确意见。对着手启动我省新一轮职称评审条件作出安排部署。对证书的核发范围、样式和内容、编码规则及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提高我省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称分类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制定印发《贵州省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客观、科学评价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保障。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党务工作人员职称评审办法,会同省卫健委确定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作为试点,并组织开展首次评审工作。制定出台《贵州省工程系列大数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并授权省大数据局组织开展工程系列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为我省大数据战略发展提供保障。会同省水利厅、省通信管理局制定水利、通信专业申报评审条件,职称分类评价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再上台阶。组织开展贵州省第九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荐申报工作,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推荐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人民医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报人社部评审。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荐评审工作。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组织举办2019年全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及高级研修班。联合举办“贵州省第二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围绕我省人工智能、高效农业和地质灾害防治等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荐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主题研修班,提升能力素质。四是扎实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组织完成贵州省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推荐工作。会同省科协等部门组织完成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评选推荐工作。
收入分配
2019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规范分配秩序、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稳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带薪年休假、加班误餐补贴和丧葬费补助等工资政策。完善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等行业绩效工资政策,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
(二)扎实推进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一是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代拟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召开省、市、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二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2019年完成省管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后第一任期薪酬审核及监督检查相关工作,组织开展2018年度负责人薪酬考核相关工作。三是稳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印发《关于调整贵州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从2019年12月起,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一、二、三类区分别上调为1790元、1670元和1570元,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区18.6元/小时,二类区17.5元/小时,三类区16.5元/小时。发布2019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货币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5%,企业货币工资增长上线为12%,企业货币工资增长下线为3%。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与工资
2019年,促进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带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实现较快增长。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动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一)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增长。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458.93万人,同比增长3.5%。其中:企业就业人员310.74万人,同比增长4.6%;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分别为57.79万人和87.33万人,同比增长2.7%和下降0.4%。在城镇单位中,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321.08万人,同比增长4.1%。
(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3241.78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企业1993.63亿元、机关463.03亿元、事业767.48亿元,同比增长13.2%、3.2%和5.2%。
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2113 元,同比增长6.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4490元,同比增长6.4%。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3.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3.9%。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3298 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7970 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4%和6.5%;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5526元,同比增长4.5%。分市(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见下表:
分市(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表
单位:元
地区名称 |
城镇单位 |
其中: | |||
非私营单位 |
私营单位 | ||||
就业人员 年平均工资 |
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 |
就业人员 年平均工资 |
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 |
就业人员 年平均工资 | |
全省 |
72113 |
74490 |
83298 |
87970 |
45526 |
贵阳市 |
81766 |
83108 |
90300 |
92650 |
49253 |
六盘水市 |
64760 |
68095 |
76733 |
84720 |
45258 |
遵义市 |
75148 |
78015 |
88855 |
94644 |
45873 |
安顺市 |
66129 |
68272 |
76423 |
80727 |
43108 |
毕节市 |
65768 |
67291 |
76767 |
80046 |
44752 |
铜仁市 |
64104 |
68359 |
73587 |
82090 |
44004 |
黔西南州 |
69347 |
73245 |
83988 |
93360 |
44756 |
黔东南州 |
66464 |
68953 |
77023 |
81893 |
43040 |
黔南州 |
66289 |
68153 |
76864 |
80540 |
43350 |
社会保障
2019年,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扎牢织密,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一)企业离退休金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114.0万人,增长3.9%。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2653元(其中: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2642元),同比增加116元,增长4.6%。其中:贵阳市2390元、遵义市2245元、六盘水市2714元、安顺市2551元、毕节市2436元、铜仁市2640元、黔东南州2494元、黔南州2243元、黔西南州2370元。
(二)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规范和统一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召开全省工作推进会,举办政策和业务经办培训班,开展政策宣传,统一部署抓落实,从2019年7月1日起,推进以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和数据省级集中管理为重点的经办管理落地。二是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明确优先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可按一年、半年或季度为职工预缴纳工伤保险费便捷的申报缴费方式,及时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赔付,做到“快认快赔”,切实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2019年全省认定(视同)工伤2.47万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人数1.74万人。三是全力推进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工作。制定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政策。四是全面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从2019年5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19%降至16%,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20%降至16%;从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工伤保险现行八类风险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下调20%;失业保险费率从2017年1月1日起降至1%,2019年继续执行该费率。五是落实援企稳岗政策,2019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已向申领的符合条件的5852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3.96亿元。深入贯彻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政策,2019年全省已发放技能提升补贴2939人次,拨付资金442万元。六是积极稳妥做好社保征缴和医保职能业务划转。不断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81.42%。
(三)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持续加大。一是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保持较快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77.50万人、1855.76万人、276.07万人和408.5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9%、2.9%、7.3%和14.8%。二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为725.62亿元、71.21亿元、17.69亿元和14.88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分别达到547.39亿元、15.69亿元和14.5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个人缴费收入13.88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613.49亿元、59.69亿元、12.25亿元和17.81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待遇支出分别为608.8亿元、59.45亿元、4.16亿元和17.73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分别为894.05亿元、135.63亿元、73.43亿元和20.94亿元。
(四)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民政部门统计,2019年全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21.4万户、48.8万人,全年累计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1亿元,全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615元/月,月人均补助水平420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2%;全省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88.8万户、207.3万人,全年累计支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5亿元,全省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4103元/年,年人均综合补助水平3020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11.3%。
劳动关系调整和权益保障
2019年,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建设更加和谐。
(一)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印发《2019年贵州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要点》,对全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进行指导。二是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按照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作职责及议事规则,召开全省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分析研判会议2次,重点就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省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低工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进行分析和研判。三是开展全省劳动关系情况集中调研和全省劳务派遣用工情况调研,并对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安顺市普定县和六盘水市钟山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四是全面依法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制定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做好集体合同审查和劳动用工备案审核工作。2019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进,全省人社部门审查的企业集体合同2.06万份,涉及职工105.79万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1039份,涉及职工38.44万人。当期审批不定时工作制企业165户,涉及职工人数2.83万人;当期审批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137户,涉及职工人数4.13万人。
(二)持续推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一是不断增强基层调解组织及平台建设,扎实防控劳动人事关系领域调解仲裁重大风险隐患。着力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示范工作,指导全省各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窗口普遍设立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试点并在全省推广使用人社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实施基层调解员培训,指导各地不拘一格建机制、建平台,不断优化综合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二是不断强化仲裁办案指导及多元处理机制,着力发挥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主渠道作用。指导各地创新仲裁办案机制,明确授权各地就近调处人事争议,统筹构建全省仲裁文书邮政专递机制,整体推进全省仲裁和诉讼有效衔接;积极部署实施“护薪”行动,畅通农民工欠薪案件全程优先处理、简易处理“绿色通道”,着力解决农民工欠薪案件超审限问题。三是深入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窗口行风建设,服务质效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坚持以上率下,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窗口行风建设。瓮安县、六盘水市、贵阳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等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创先争优,服务为民,荣获全国人社优质服务表彰和当选贵州十大法治人物。2019年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立案2.65万件,结案2.67万件(含上期未结案),仲裁结案率达到98.34%,调解成功率达到64.36%,整体服务效能获得显著提升。
(三)深入开展劳动保障维权行动。一是强抓制度落实,实施数据监管。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印发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选取铜仁市作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试点,由点及面向全省推广,2019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二是逐级开展考核,层层传递压力。在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2018年治欠保支工作考核被评为B级。开展对各市(州)政府2018年度治欠保支考核工作。部署2019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三是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扎实开展2019年春节前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根治欠薪夏季行动、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四是加强金融合作,缓解欠薪压力。推广铜仁市试点经验,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部分地方政府性工程项目发放专项贷款,专门用于解决欠薪问题。五是加大联合惩戒,强化法律震慑。2019年以来依法向社会公布22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和6条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2019年全省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90件,公安立案查处166件。2019年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结案劳动监察案件735件,同比下降68.7%,其中:支付工资类案件657件,占全部案件的89.4%。2019年全省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2.6亿元,涉及劳动者1.94万人。
农民工工作
2019年,全省通过做好农民全员培训,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等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做好农民全员培训工作。一是制定印发《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实施方案》,推进农民全员培训工作。2019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开展感恩教育培训、到先进村观摩学习培训等综合素质提升培训1235.49万人次,其中:依托“农民全员培训视频点播系统”开展基本政策和知识培训263.12万人次;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村种养殖培训、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100.13万人次(96.76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63.05万人,初次就业率65.2%;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16.78万人次(15.98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11.23万人,初次就业率70.3%。二是印发《关于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和12个农村重点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聚焦优势单品、聚焦优势时段、聚焦优势区域,会同相关产业革命牵头部门,依托各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等,精准开展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辣椒、石斛、刺梨、油茶、竹、生态畜牧和生态渔业12个重点产业技能培训19.8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13.06万人,初次就业率65.9%。
(二)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工作。组织安排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我省省级及各市(州)分会场召开。制定出台《贵州省2019年农民工工作要点》。制定印发《贵州省农民工工作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领导小组组成及工作专班有关事项的通知》,完成我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调整工作。推进省级农民工创业园(点)建设,2019年评选认定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点)17家,其中: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5家、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12家,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评选68家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点),奠定了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基础。
(三)农民工参保人数有升有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达到51.44万人、106.95万人,同比增长分别为6.4%、12.9%,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9.09万人,同比下降0.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能力建设
2019年,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信息化对人社扶贫等业务工作的支撑和服务不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进一步加强统计管理,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基础能力建设。
(一)信息化服务能力加速提升。一是稳步提升业务支撑能力。完成黔西南州和贵阳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迁移工作,全面实现社会保险系统与数据的全省集中,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系统年度建设任务,支持我省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区之一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完成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支撑就业扶贫以及全员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开展社保扶贫数据比对,完成700余万数据比对,支持社保扶贫工作开展。二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通系统壁垒,支撑社会保险登记、就业登记和劳动用工备案三项业务“一站办理”,以及失业登记、失业保险申领在社保和就业部门“多点通办”,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向省政务服务中心提供31个公共服务事项接口,接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我省人社公共服务在部级平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多平台办理。三是提升社会保障卡服务能力,开展电子社保卡应用。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2019年末持卡人数达到3132万人。协调各合作银行扩展即时制卡网点,全省网点达到300余个,县均4个。启动电子社保卡签发,开通“贵州社保”“贵州12333”等十余个签发渠道。开通电子社保卡扫码购药应用。四是扎实开展网络安全工作。部署终端安全管控平台和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功能和对所有接入网络的监测。扎实开展网络安全检查,进行专网业务系统、互联网应用系统安全扫描、渗透测试和风险评估。
(二)规划计划统计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分工协作,先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十四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三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市州开展工作、建立季度调度机制,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二是编制印发《贵州省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积极跟进督促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计划的执行,并加强运行分析工作。三是加快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数据集中管理与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基本全面实现各统计业务版块系统在线填报。制定《关于做好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的通知》、省内统计调查制度,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持续推进。完成统计报表上报、社区直报、人社部门全面小康统计监测、人社部门大健康产业发展统计监测等统计调查监测任务。会同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2018年度全口径人才资源调查统计,2018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494.50万人。做好全省宏观经济数据库人社数据入库工作。
备注:本公报中的机关事业职工人数与工资统计范围不包括中央驻黔的机关事业单位。